青岛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协会
人才服务
我的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人才服务 >
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2-12-23 14:32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

 
   编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本刊组织“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系列报道,欢迎关注。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锚定创新之路的安徽明确了新的航向。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莅临安徽考察,从科研院所到高校,从高新技术企业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创新馆,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创新要素最前沿,亲切看望勉励广大科技人才,亲自谋划部署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十年来,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人才为引领,向改革要活力,为产业聚动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01  人才为先 强化人才培养集聚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顶格设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并在省委综合考核中加大人才发展权重,重点考核引进高层次人才指数、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等指标,推动全省上下树牢“第一资源”理念、抓好“一把手”工程。2021年年底全省人才总量突破千万,实现十年翻番。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积极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持续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加大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重点工程中设立青年专项,占比不低于30%。围绕重点发展领域,连续实施8批省“特支计划”,遴选899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予以支持;设立14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团队总量达468支,带动各地集聚3万多名高层次产业人才。自2014年以来,启动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目前累计引进科技团队320个,团队创办企业近4成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专门出台安徽省与中央驻皖单位《人才工作联系会商机制》,着力发挥中国科大、科学岛等中央驻皖单位作用,深入开展以才引才、平台引才。常态化开展省直机关与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干部人才双向挂职锻炼,积极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开展人才专项合作。举办侨梦苑、侨创峰会、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多渠道吸引人才。截至目前,已建有省级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近40家。02创新为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完备的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3个版次安徽人才“30条”,迭代升级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今年2月份,省委印发人才决定,对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重点在评价考核、科技攻关、赋权免责、金融支撑、供需对接等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寻求突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先后制定实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10条”、国家实验室人才“18条”,量身定制支持措施,构建点面结合、互相衔接的政策体系。
健全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青年人才等各类重点领域人才评价办法。制定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赋予人才团队领头人“自主荐才”权、允许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13项改革举措。开辟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引进人才经两名同行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推荐即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实施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对高层次人才集中的高校院所,突破现有绩效工资封顶限制政策,上不封顶、自主分配。制定强化知识价值激励工作方案,成立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江淮知识产权对接交易平台,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专项资助活动,面向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创新创业人才,对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资助,目前扶持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近300个,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创新创业团队回购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所持股权的机制”的改革举措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广。
02  以用为本 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破解科技成果“不愿转”问题。
  在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基础上,今年6月出台实施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重构成果转化评价考核、效益激励等机制。对高校院所和研发平台实行单项考核,将输出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作为主要指标,把财政支持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挂钩。对科研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奖励评选中把成果转化等作为核心指标,把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同等对待,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对市县政府、园区,把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主要指标,动态发布全省和各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
破解科技成果“不会转”问题。围绕助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规划建设了19.2平方公里的世界级集中区,率先组建大科学装置服务机构和先导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发现、挖掘、验证前沿科技成果或衍生成果,目前已在新能源、质子医疗等领域直接孵化了100多家科技企业。围绕推动供需精准高效对接,常态化举办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会、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等活动,建设省技术合同登记系统,开发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上平台、专家智库聚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截至6月底,平台已汇聚企业近6万家、高校院所150余家、各类专家1.7万人、高校学生近7.5万人。
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问题。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编制转化负面清单,经本级主管部门备案后,审计、监督、检查结果跨部门互认。授权高校院所自行办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转让、无偿划转或者对外投资等事项,不需审批或者备案,事后不追责。支持中国科大将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分配后,学校拥有的国有股权部分,以协议形式转让给科技成果完成人,且暂不支付转让费,让科技成果完成人拥有100%的成果股权,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权整体转让时,再按转让的价格支付转让费。今年上半年在皖高校登记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77.5%,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7.1%。04
服务为上 优化皖美养人生态全力服务事业发展。建设省内人才飞地平台“江淮英才港”,依托合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支持其他市高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创新中心入驻,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专项行动,设立科研助理岗位1100多个,选派270名首批全省“科技专员”。依托中国科大组建科技商学院,采取省、市、校合作共建方式,培养科技产业组织复合型人才和技术经纪人。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及“合肥国际人才网”,已入驻人才分类认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6个业务服务窗口,网站浏览量10余万人次。
着力强化金融支持。出台“金融支持人才发展12条”,引导各业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全面推广“人才贷”“人才担”“人才险”等金融服务。建设“投早投小投科技”基金群,设立150亿元的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将基金支持向前延伸到高校师生、人才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80%,帮助初创企业跨越危险期。
倾力解决后顾之忧。优化人才分级分类目录,强化政策措施统筹,建设上下贯通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需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今年开工建设10个人才公寓项目、总户数近万套,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和外籍专家提供住房保障,为新落户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发放租房补贴。优化“江淮优才卡”管理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医疗、出行等方面提供16项便捷服务。
如今,在人才的引领下,安徽正在实现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转变: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2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5.5倍,目前平均每天新增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