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协会
人社榜样
我的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人社榜样 >
四川巴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4-27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四川巴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川省巴中市委组织部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叠加”地区,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等制约,区域经济竞争处于相对劣势,对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集纳和吸附能力也较弱,全市人才队伍总量小、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难引难留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制约和影响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于这一现实,市委市政府突出顶层设计,启动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以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有效激活了人才创新活力、化解了人才难引难留困境。
 
 
 
鲜明用人导向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不搞一刀切,坚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根据各类人才不同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7类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重点评价各类人才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实绩贡献和基层经历。
 
鲜明品德为先导向。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诚实守信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建立事前“政治审查+道德调查”、事中“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评价退出机制,对管理期内出现政治素质不过关、弄虚作假、行为不端、信用不良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取消或追回相关待遇。
 
鲜明行业特色导向。坚持把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工作实绩、实际贡献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整合优化全市各类人才工程、人才项目,市县联动推进“本土高端人才培育工程”,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重点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发展、自主创新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分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3个层次,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社工、农业、医疗、金融、实用技能9个类别制定评价标准,已分批评选出150名政治过硬、品性良好、本领高强、代表性强的高端人才。
 
鲜明基层一线导向。坚持把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增加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对论文、科研、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不作统一或硬性要求。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对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一年;对任现职以来在艰苦边远地区连续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在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资格时,其任职年限可放宽一年。单列指标评价支持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人才,目前,全市有3名基层一线人才被评为省特聘专家,72名被评为市特聘专家。
 
创新评价方式
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手段,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方式开展评价,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同行评,提高人才评价精准性。按照谁使用、谁评价原则,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评价主导作用,将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县(区)一级,在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委员会,探索跨级、跨县(区)建立联合评审委员会,已在教育、住建、交通、农业、新闻、图文博艺、档案等序列建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12个,开展职称评审40余场次,有效杜绝外行评内行现象。
 
专家评,提高人才评价权威性。依托川东北经济区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共建区域内高端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类建立起包含省特聘专家、市特聘专家、高级职称专家、高级经营管理、高技能人才和市外专家在内的专家数据库10个,同时,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和诚信记录制度,对重大审查把关不严及跑风漏气、请托说情等情况,严格实行退出和问责机制。在开展科技、教育等9类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评选时,按照专业对口原则,采取从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7-9名专家组成临时评审小组,评价结束后自动解散的方式,评选出58名行业专家人才,有效破除人才评价行政化倾向。
 
社会评,提高人才评价民主性。建立开放式人才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人才评价,并全面实行评价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全程监督。在推进十大名师、十大名医等百名行业人才评选时,注重社会认可和群众满意,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民意的方式,实行群众匿名参与人才评价,并把群众意见作为评选的重要参考,有效提高公众参与度。
 
强化有机结合
用好人才分类评价结果
 
坚持强化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用好用活人才分类评价结果,对符合条件的人选,该提拔的及时提拔、该晋升职称职级的及时晋升,该激励的及时激励,让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提拔使用与评价结果相结合。坚持把人才评价结果作为提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连续4年评选出优秀引进人才50名,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表扬大会,并对符合条件的人选全部予以提拔重用,其中5人被提拔为县处级领导干部,21人被提拔为乡科级干部,22人晋升到事业管理八级和专业技术中级岗位,形成对人才评优、表扬和重用的鲜明导向。
 
岗位聘用与评价结果相结合。在农业系列试点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制度,按照按需评审、按岗聘用的原则,已有30余人通过“双定向”职称评审,被直接聘任到基层单位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上,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创新实施“特设岗位”管理办法,对取得中级、高级职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单位无相应等级岗位或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情况下,可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聘到相应岗位,及时享受相关待遇,两年多来,已有89名优秀人才通过特设岗位走上新岗位,有效激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
 
激励保障与评价结果相结合。配套健全与人才评价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体系,出台人才安居、特约医疗、子女就学等激励措施。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协调解决生活、工作难题300余个。为100余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给予资金资助、团队建设、项目平台、成果转化等10余项支持政策,提供政务金融、疗养休假等八大服务。把每年11月份定为“人才月”,通过发布重要人才政策、举办重大人才活动、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让人才享受不一样的专属礼遇。
 
 
取得成效
 
 
人才总量大幅提高。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人才总量为40.95万人,各类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9.73万人,较“十二五”末人才数量净增长12.25万人、超出规划目标4.4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
 
人才作用充分彰显。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后,进一步增加了人才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较“十二五”末增长63%;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较“十二五”末增长6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省级企业研发平台较“十二五”末增长3倍。
 
人才生态持续优化。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突出人才在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通过提高安家补助和工作补贴标准、搭建人才培育成长平台、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广泛宣传推介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用才良好氛围,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