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协会
行业动态
我的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中国农科院:人才强院 厚博优农
发布时间:2022-03-28 09:44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中国农科院:人才强院 厚博优农

博士后群体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后工作始于1991年,在人才强院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持续攻关关键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充分发挥了博士后的科研生力军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是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国家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使命,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2021年,在农科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四横四纵”人才体系、强化博士后培养与农业基础研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等重要任务,充分集中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优势资源用于博士后培养,确保博士后在站期间干有意义、有前途的事。
 
稳步推进博士后培养工作
 
农科院共有34个直属研究所,形成了作物、园艺、畜牧、兽医、植保、资源环境、工程机械、质量安全加工、信息与经济等9个学科集群、57个学科领域、302个研究方向的学科体系。共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草学、农业工程和生态学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全院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覆盖。农科院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31年来,累计招收博士后2246人,出站博士后1379人。其中,75%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工作,37%留院工作。
 
近年来,博士后进、在站人数稳步增长,招收质量不断提高。进站博士后大多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进站人员平均年龄31.4岁。“三类人员”即超龄、在职、同站同学科人员进站数量不断降低。
 
农科院持续探索与院地共建博士后培养平台的模式,与国有企业、龙头企业、中央科研单位和地方科研机构的工作站合作,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并与龙头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初步建立起“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多类型协同的博士后培养平台,支撑博士后在产学研融合中创新创造创业。
 
在博士后基金申报和资助方面,农科院把博士后申报基金、主持基金作为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组织动员全院博士后积极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并每年举办两期专题讲座,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已获资助的博士后讲解申报事项,有效提升基金申报质量,当前获资助项目和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为在 2021 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展示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
 
创新工程助推科研重大突破
 
农科院自2013年以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将创新团队作为基本创新单元,团队内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主要用于聘用博士后人员。在站培养期间,鼓励博士后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18-2020年,博士后已占全院青年科研人员的15.1%规模,主持了全院30.8%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几乎全部参与到创新工程经费支持的各类科研任务中。
 
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断突破。草地贪夜蛾是世界十大农业害虫之一,2018年12月进入我国后迅速蔓延全国,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农科院8名博士后参与科研攻关,为控制害虫危害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2015-2018年在站的祝光涛博士从事番茄基因组学研究,利用多种组学策略对番茄育种历史进行全面解析,入选2018年中国农业重大科技进展之列。
 
博士后研究为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有力科技支撑。2018-2020年在站的刘峰博士关于秸秆高效利用配套技术和工艺产业化的研究成果在河北进行转化,为当地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提供有力支撑,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2015-2018年在站的杨风波博士建立了无人飞机施药飘移沉降预测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病虫害防治,节水省药效果显著,2016-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404万亩 。
 
打造全方位保障体系
 
多层次薪酬激励机制。实行院、所、合作导师共同投入的博士后薪酬激励机制,院层面资助“优农计划”入选者、奖励优秀博士后,院属单位和合作导师共同承担博士后工资和绩效,鼓励有条件的院属单位对全职博士后实行年薪制。全面实施博士后绩效奖励制度,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纳入院属单位绩效奖励范围,标准与所在单位编内职工一致。
 
多维度资助体系。面向新进站博士后,实施博士后“优农计划”,每年遴选20%的新进站优秀博士后,通过择优评选分别给予每年10万元、8万元和6万元的院级专项资助,其中设置面向西部地区的专门资助;面向在站博士后,实施优秀博士后奖励制度,对在站期间表现优异的博士后给予奖励,通过择优评选10%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5万元。面向海外优秀博士,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联合资助,资助每人每年30万元,资助期2年。
 
多元化福利待遇。博士后在站期间等同编制内人员管理,享受院属单位在编职工福利待遇。院属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博士后办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站博士后参加所在单位工会组织,享有工会会员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单位为博士后子女入托入学提供编内职工等同条件。京区单位可为博士后申请公寓,京外单位视情况为博士后提供住房。院属单位对未予安排住房的博士后,按照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提供住房补贴。
 
多样化职业发展保障。一方面,畅通职称晋升通道,获评院级优秀,且达到所在单位副高级评审条件的博士后,可参加副高级职称资格评审,由所在单位统一组织,不占单位职数。出站后在院属单位入职的,入职单位按所评职级等级聘用。另一方面,畅通职业选择通道,鼓励研究所优先留用获得院级优秀博士后称号、期满考核优秀的“优农计划”入选者以及在站期间业绩贡献特别突出的博士后;此外,畅通职业能力提升通道。院所两级对博士后进行业务培训和基金申报培训,帮助新进博士后制定工作计划、快速适应环境、及早发挥作用,提升博士后职业发展能力。连续5年共承办8次全国博士后论坛,其中,植物保护领域的全国博士后论坛已成为行业内的品牌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