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协会
党史学习
我的位置:主页 > 政策新闻 > 党史学习 >
【党史学习】青岛工人阶级队伍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2-06-21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党史学习】青岛工人阶级队伍的诞生

 
     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而诞生的。青岛工人阶级队伍形成于德、日侵占青岛时期。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前,青岛无近代工业可言。德国强占青岛后便加紧进行开发,为将青岛尽快建成其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掠夺中国资源的据点。1898年至1914年的17年间,德国累计投资1.7亿多马克,在青岛修建了必要的防御体系和进行经济掠夺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兴建了海军造船厂、胶济铁路四方工厂、电厂及缫丝厂等一批工厂企业。随着这些工厂企业和政治、经济、文化设施的兴建、开工,青岛工人阶级队伍初步形成。
17年间,来自国内的工商业者也来青岛投资开办了小型铁工厂及其他轻工业工厂等。这批小型工厂的职工人数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虽然在全市的职工人数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是青岛自此开始有了民族工业及其工人阶级队伍。德占时期,青岛工人总数达万人以上,其中产业工人五六千人。
与德国有所不同,日本于1914年占领青岛后,把青岛作为其经济掠夺基地和日侨生息之地,以城市扩建和工商业投资经营为主,着重兴办了一批工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轻纺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至1922年底,在青岛投资50万元以上的日商工厂企业达80余家,雇用工人约2.5万名。其中,仅大型纱厂就有6家,拥有纱锭24万余枚、工人约1.5万名。日本人还垄断了青岛的金融、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青岛的城市规模比德占时期扩大了3倍,基本成为一座工商业较为发达的近代海港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对物资的需求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许多中国的资本家、地主和官僚士绅也纷纷投资兴办工厂企业。至1922年,资金在万元以上的青岛民族工业企业有数十家之多,雇用工人5000余名。其中,华新纱厂、华益铁工厂、永利铁工厂、宏利啤酒厂、鲁丰造纸厂等资金都在15万元以上,仅华新纱厂一家就雇用工人约2300名。
随着工厂企业的兴建,青岛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壮大。1922年,青岛工人总数达4.9万余人,其中产业工人约2万人,主要集中在铁路、港口、纺织、建筑等行业。然而,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德日殖民者实行学徒制、包身工制、包工制、养成工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压榨剥削。德国殖民者制定的法规、命令多达180余种,工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谩骂毒打、罚款开除。日本殖民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商纱厂的普通男工劳累一天只得2角,女工每日只得1角8分,童工则更少。一般工人每日劳动长达12小时以上。劳动条件也很恶劣,几乎没有安全措施。工人们终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当时社会动荡、兵连祸结,农村生活更加艰难,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谋生,却遭到殖民者肆无忌惮的欺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青岛工人阶级队伍自诞生时起,就不甘心屈服于殖民统治,纷纷起来进行斗争。他们或消极怠工,或破坏工具和机器,或自发举行罢工。1909年,青岛木工厂工人为抗议德国监工无故扣发工资举行罢工斗争。五四运动时期,四方工厂工人提出“不开工钱就不干活”的口号,举行罢工斗争。1921年3月,青岛1、2、4、5号码头及大港等处的火车、轮船装卸工人1000余人因不堪日本人的虐待而举行罢工。一时间水陆运输中断,整个港口陷于瘫痪,给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伟大的革命阶级。青岛的工人阶级队伍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三重压迫,具有坚决而彻底的革命性,特别是直接遭受德、日帝国主义的残暴欺压,反帝意识特别强;二是大部分居住在四方、沧口、东镇及码头附近,便于联系,易于集中;三是大部分是来自即墨、胶县、高密、日照等相邻地区的破产农民,与农民阶级是天然的革命同盟军。
不甘忍受压迫的工人阶级正在积蓄着变革的力量,却又不知何去何从。漫漫长夜里,胶州湾沉闷的潮汐声由远及近传来,他们深深疑虑着,苦苦思索着。